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,中国工业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,迫切需要修炼内功求转型、拓展外延寻突破。9月23日,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如约而至,展览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,设置九大主题展,吸引2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600家参展商齐聚申城。
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
时间: 2025年9月23日-27日
地点: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
主题展区对接需求
智能制造:驱动工业升级
在本届中国工博会各个展区,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无处不在,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控制系统,无不体现着智能化对传统工业的深刻影响。
德国通快展示了高端7000系列激光切管机。TruLaser Tube 7000 fiber 将固体激光器应用于广泛的加工范围。固体激光器代表快速而灵活的加工。对于微小的轮廓,RapidCut 也使激光器的高速进给优势更加明显。特别是对于薄类材料,这意味着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。
致力于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大族激光,此次展示的W-SCN-SA塑料焊接工作台受到行业人士关注,其定制单工位塑料激光准同步振镜焊接系统,集激光器与运动焊接部件为一体,采取了高速振镜扫描方式,能够进行穿透焊接。公司带来的铺粉式金属3D打印设备也吸引不少观众参观者的关注,据了解该设备能够适用于3C电子、医疗器械、汽车零配件等行业生产。
重望精密带来的油电混合伺服数控折弯机,通过减少循环时间,可以实现性能提升10%,能量效率提升50%(与传统比较),定位精度达到0.005mm,达到小的泄露风险,在所有工作模式下噪音降低,花费的安装和服务费用更少;敞开式双驱光纤激光切割机的加工精细化程度高,且速度快切缝小,断面光滑,操作简便能耗低,适合大批量连续加工,在工业生产中具有极强的能力。
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展区:步入这个展区,仿佛置身于未来工厂之中。智能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忙碌着,它们灵活的机械臂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,从精密的电子产品组装,到汽车零部件的搬运,无处不在;AI 视觉检测系统就像一双双锐利的 “电子眼”,能够快速、准确地检测产品的缺陷,为工厂的产品质量保驾护航。随着工厂数字化改造成为刚需,企业纷纷在这里寻找提升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的 “密码”。
在本次工业自动化展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专区中,包括西门子、博世力士乐、菲尼克斯等行业巨头,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案例和先进的技术应用,共同探讨了未来工厂的构建可能。
从制造到“智造”,展区内各项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的背后,不仅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,更通过优化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。
运动控制系统专区吸引了ABB、汇川、KEBA等国际厂商的参加,他们带来了行业的伺服驱动技术和创新性产品。该展区旨在演示如何利用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提升生产力,帮助企业实现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化生产的转型,加快制造业向更高水平的迈进。
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展区:在这个展区,新能源汽车成为的 “主角”。固态电池技术不断突破,续航里程越来越长,充电速度越来越快,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注入了强大动力;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更是让汽车变得 “聪明” 起来,各种传感器与算法协同工作,实现自动泊车、自适应巡航等功能,引领着万亿级汽车产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无论是整车制造商,还是零部件供应商,都在这里展示着新成果,共同描绘着未来出行的美好蓝图。
蔚来推出的ET7行政版,拥有150kWh 超长续航电池,是全球实测续航超过 1000km 的纯电行政轿车,该车型拥有NIO link 全景互联行政屏,以及第二代全景数字座舱和AI 智能底盘系统。ET5T是全球将 Design for AD 融入进了旅行车的造型设计,拥有超大尺寸全景天幕玻璃的车型,采光面积达到了 1.35㎡,还配有超大后备箱空间,后排座椅 424 可以灵活放倒,后备箱拥有三层储物能力,能够为出行提供丰富的载物能力。
欧姆龙推出的“机器人综合控制器”,以其卓越的统合控制能力,实现了机器人与机械控制的高度精细化。通过将动作控制与图像处理、传感功能完美结合,机器人综合控制器能够使设备各部分实现实时同步。这种精妙的协作,既大幅提高了生产线的吞吐量,也将自动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,使机器人操作的**度和协调性超越以往。
博世力士乐带来的ctrlX OS系统则是软件驱动工厂的理想选择。该操作系统基于Linux平台设计,专为工业环境中的实时应用而生。ctrlX OS不仅打破了硬件的限制,让各种自动化组件无缝集成,更支持在虚拟机、数据中心、边缘服务器等多平台上操作。这种灵活性为企业提供了无数定制可能,使现代工厂的自动化架构更具弹性。
在机器人动力系统的创新方面,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其Hu-MLS/Hu-MRS系列关节执行器和无框电机。通过将动力、传动和感知核心部件高度集成,设计出高推力、输出**的执行器,满足了人形机器人对于关节动力的极高需求。这不仅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前沿发展,也为实现更加灵活和智能的自动化生产单元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诸多“黑科技”的应用,标志着自动化在工业领域的角色从辅助向核心的转变,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,一个充满创新与变革的无人化生产新时代也正在开启。